以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5-07-17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健瑗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是否具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石,对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显著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独特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涵盖了思想理念、道德观念、艺术风格、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更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了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创新的重要支撑。

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注重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弘扬。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处是核心价值取向,这种观念体现在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体现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稳定关系上。中华优秀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学派的理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文化还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古代文化阶段,中华优秀文化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洗礼和磨砺。其中,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和文化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礼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修养、家庭和谐、社会有序等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汉代的文景之治、唐诗的开放包容,都是中华优秀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展现。

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方面,中华优秀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汲取各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内涵。这种包容并蓄、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使得中华优秀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和文化风格。例如,儒家思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性和普适性。这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模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挑战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其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他们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课程,逐渐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

在具体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有些学生的文化鉴赏力有限,难以准确理解和评价中华文化;部分学生则因缺乏文化实践,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努力,我们可以让文化自信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化自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挑战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影响。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难以辨别真伪,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同时,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机遇方面,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升,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文化自信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以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塑造着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育人作用

在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这些资源的学习和吸收,大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还能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过程,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坚定地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传承作用

中华优秀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传承与创新对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至关重要。在传承过程中,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体验,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讲座、展览等,大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教育机构和文化组织也应致力于创造更多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际工作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学习等,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引领作用

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引领作用。这些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使他们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时代的前沿。通过不断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文化,大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文化自信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文化的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人素质的提升上,还体现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通过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以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教育教学中的文化融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融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实践教学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魅力的有效方式。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沙龙等实践教学形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增强其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青海师范大学的案例中,学校依托青绣研发中心,构建情景式、沉浸式互动体验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体验

举办文化节日活动通过举办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韵味。这些节日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端午节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龙舟比赛、包粽子等;在中秋节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赏月、猜灯谜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展文化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开展文化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专家的讲解,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可以邀请戏曲专家为学生讲解戏曲的起源、行当、意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举办文化作品比赛组织书法、绘画、征文等文化作品比赛,鼓励学生创作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作品。这些比赛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能展示他们的文化才华。例如,在书法比赛中,可以要求学生书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古诗、名句等;在绘画比赛中,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图案,如山水画、人物画等。

)社会实践中的文化传承

在高等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它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体验逐渐成为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第二途径。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将文化遗址与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文化志愿服务以及文化交流活动有机结合,为思政教育注入文化基因,成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遗址、博物馆的参观活动,学生可以在实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丰富内涵。在遗址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古代遗迹,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该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博物馆导览、文化传承活动等为他人提供文化服务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深刻体验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海外高校、文化机构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通过跨文化交流,学生还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认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播

在文化传播方面,网络平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文化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中国艺术、中国哲学等,可以系统地发布关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这些网站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同样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微信、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可以发布大量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年轻大学生的关注。这种传播方式扩大了文化的覆盖范围,增强了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开展在线文化课程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关于中华文化的丰富课程和讲座,如国学经典解读、艺术鉴赏等。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24YJA710032)》阶段性成果。)


阅读13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