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刘祥飞
人物介绍:主任医师,上海中冶医院副院长,医院“优秀青年专家”,宝山区“青年尖子”。
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刘祥飞的故乡,他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徘徊,迷茫,又醒悟。村中有座古老的石桥,名为神桥,“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持久且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的童年记忆和这座石桥息息相关,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神桥在他心中,带着神圣而又庄严的意味,在他的童年时光里,每年夏天都会在桥边嬉戏,钓鱼,游泳。这座桥温厚,朴实,像家乡的人们一样,守护着这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让他一路脚踏实地,心怀理想,在医学专业领域不断前进。
良好家风熏陶成长,童年醒悟立志高远
家庭为圃,儿女为苗,刘祥飞出生于一个勤俭善良,求学务实的家庭,良好的家风如细雨般呵护他成长润物无声,指引着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我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乡邻的言传身教,那里的人淳朴善良,受着非常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熏陶,我对我们这个村子既充满了爱,也充满了希望。”刘祥飞的外公,懂得一些推拿技巧,常常帮助乡邻,在老一辈的观念里,“悬壶济世,救济乡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且高尚的行为,他的表哥和哥哥刘凯也选择了医学,家庭的求学上进氛围十分浓厚。正因如此,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有志青年”的种子。
即使家风温润,但他的成长过程也不免叛逆,当年刘祥飞以全县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石弓中学,却因一时骄傲自满,升入初中后并未努力学习,初二初三的成绩日趋下降,最后导致中考失利。刘祥飞的母亲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温暖的家庭氛围使得刘祥飞从小到大都没有被父母责骂过。得知消息后,母亲安慰刘祥飞,鼓励他再考一次,但父亲勃然大怒,从未严厉斥责过儿子的他,动手扇了刘祥飞一巴掌,这一巴掌成为了刘祥飞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
“带着无比惭愧、懊悔的复杂情绪走出家门,年少懵懂的我蹲在后院看了一下午蚂蚁搬家,突然醒悟了。我记得非常深刻,我一边看这些蚂蚁不停地在建筑他们的房子,到外面去采集食物,大家井然有条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一边反思从这么优秀的成绩为什么到最后却中考失利?最后我明白,是因为自己不够勤奋,不够踏实。没有像蚂蚁一样,踏踏实实的,勤勤恳恳的,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之后,刘祥飞重新认识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刘祥飞谈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个人一直作为他的榜样,指引着他不断前进,就是他的二叔刘福州,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不仅成为大学教师,后来又考上清华大学大学的研究生,刘福州对他来说,像奋斗的启明灯,是他努力学习的动力。在刘福州的建议下,他升入阜阳市的私立高中,离开了石弓镇,一步步走向属于他的未来。他谈到高中时的有趣回忆说到,有一天老师来寝室检查,发现他的墙壁上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贴着游戏或是明星海报,反而是贴了一张周恩来的画像。老师惊讶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那个从神桥村走出来的少年坚定地说,“我的理想是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阴差阳错入医学,珍惜机会努力奋斗
立志成为有志青年的刘祥飞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想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也是生物科技的社会,我就想学计算机或生物技术。”因此报考志愿时,他寻着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报考了许多有关于计算机和生物方向的专业,想为国家的科技前沿技术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当时家长建议他报考医学,觉得医生这个行业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为了让父母安心,他在最后加上了临床医学的专业志愿,没想到的是,录取时出现了滑档的意外,错过了前面自己选的专业,阴差阳错又仿佛冥冥之中注定的一般,他走上了这条艰难,辛苦的医学道路。从安徽的一个小镇,突然闯入了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面对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医学,地域文化差异,饮食习惯不同,让初入大学的他十分不适应。但也许是石弓镇那片土地上专属的文化基因,也许是那些榜样的力量,理想的光照亮了他的前路,刘祥飞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现在同学们聚会,大家都开玩笑说,我们是学校老师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刘祥飞属于图书馆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在忙碌的医学学习的同时,他对其他的各个方面
充满了好奇,总会抽出时间泡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书,政治、历史、经济、法律等各类书籍,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时政报刊成为了他每天的必需品。同时,他也参与了众多的社团活动,成为了当时“图书馆之友”协会的会长,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今年是刘祥飞参加工作的第二十周年,四十三岁的他,成为了主任医师。从一名小医生一路走来,他觉得自己这一路上离不开许多人的关怀与支持,这些帮助给予他力量,也给他勇气去面对各种紧急复杂情况。作为医务管理条线出身的业务副院长,他的管理生涯经历了完整的新冠肺炎疫情,履职担当,身先士卒,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国内外、院内外的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中。在刘祥飞的描述中,他并没有着重讲到当时的艰难,但我们都知道,这项任务辛苦又繁琐,不得遗漏任何一处细节,还会遇到许多未知的突发情况,他积极协调,最后圆满完成任务,他的有关方案措施被积极借鉴,最后受到了多项省部级表彰。二十年职业生涯中,提到那些印象深刻的记忆,他说到:“医生呢,其实是一个充满使命感、责任感的职业。特别是外科医生,每成功地给病人实施了一个手术,看到病人从痛苦转到病痛解除之后的喜悦,我们的收获感和满足感是无比强烈的。”他先后获得集团的“劳动模范”、“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表彰,面对这些成绩,他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认为所受到的表彰既是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的认可,也代表着他所做的一切没有辜负患者,也没有辜负领导、同事和家人的期待。
心正药自真,行远事必成
石弓山,坐落于淮北平原,是刘祥飞童年唯一见过的山。他所读的石弓中学位于山脚下,每年清明,他会跟着同学一起去烈士陵园扫墓,“这些经历在无形之中塑造了我的价值观,要向我们的英雄先烈学习,为我们国家民族的进步去奉献,去奋斗。”虽然出身农村,但神桥村仍然是刘祥飞最为感谢的地方,在家乡他感受到“尊师重教”、“勤学上进”的浓厚氛围,对他求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充满着机会和竞争的社会,也像催化剂一般鼓舞着他不断积极向上。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他心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仍然像大学时那样,广泛涉猎众多领域,时时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金融动态,结合着自己的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期待着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自己的骨科专业领域,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我是想能够在我和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把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诊疗技术引进到我们医院,让患者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不断总结医疗实践,积极开展科研探索,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虽然提出独到的专业创新十分艰难,而国外内许多科研团队都在为此投入,他的作用微乎其微,但他依旧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刘祥飞这样说到:“新的时代,恰恰是勤奋务实,懂得奉献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行得更稳。”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并且愿意付出实践,才能做好该做的事。
面对年轻时候的自己,刘祥飞想对他说一句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如今回看,曾经那个将周恩来作为偶像的少年,心里的种子早已发芽,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作者简介:
章雨慧,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
刘福州,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